文章詳情

磁軛法磁粉缺陷檢測介紹

日期:2024-10-14 20:20
瀏覽次數:3722
摘要:
磁軛法磁粉缺陷檢測介紹
    磁軛法是用固定式電磁軛兩磁極夾住工件進行整體磁化.或用便攜式電磁軛兩磁極接觸工件表麵進行局部磁化,如圖3-26和圖3-27所示,用於發現與兩磁極連線垂直的缺陷。在磁軛法中。工件是閉合磁路的一部分,用磁極間對工件感應磁化,所以磁軛法也稱為極間法,屬於閉路磁化。
    磁軛法是*使用*多的磁粉探傷儀.                               
    電磁軛進行整體磁化的要**:
    1)隻有磁極截麵大於工件截麵時.才能獲得較好的探傷效果。相反,工件中便得不到足夠的磁化,在使用直流電磁扼比交流電磁軛時更為嚴重。
    2)應盡量避免工件與電磁軛之間的空氣隙.因為空氣隙會降低磁化效果。
    3)當極間距大於1 m時,工件便不能得到必要的磁化。
    4)形狀複雜且較長的工件,不宜采用整體磁化.
    局部磁化用便攜式電磁軛的兩磁極與工件接觸,使工件得到局部磁化.兩磁極間的磁感應線大體上平行兩磁極的連線,有利於發現與兩磁極連線垂直的缺陷。
    便攜式電磁軛.一般做成帶活動關節,磁極間距L一般控製在75-200 mm為宜,但*短不得小於75 mm。因為磁極附近25 mm範圍內,磁通密度過大會產生過度背景,有可能掩蓋相關顯示。在磁路上總磁通量一定的情況下,工件表麵的磁場強度隨著兩極間距L的增大而減小,所以磁極間距也不能太大。JB/T 4730.4  2005《承壓設備無損檢測》規定:“磁扼的磁極間距應控製在75--200 mm之問.檢測的有效區域為兩極連線兩側各50 mm的範圍內,磁化區域每次應有不少於15 mm的重疊”:歐洲標準EN1290也規定便攜式電磁軛磁化的有效磁化區如圖3-28所示的陰影部分,麵積約為(L-50) X (L/2)mm2
    交流電其有集膚效應.因此對表麵缺陷有較高的靈敏度。又因交流電方向在不斷地變化.使交流電磁軛產生的磁場方向也不斷地變化,這種方向變化可攪動磁粉。有助於磁粉遷移.從而提高磁粉檢測的靈敏度。而直流電磁軛產生的磁場能滲人工件表麵較深,有利於發現較深層的缺陷,因此在同樣的磁通*時.探測深度越大.磁通密度就越低,尤其在厚鋼板中比在薄鋼板中這種現象更明顯,如圖3-29所示。盡管直流電磁扼的提升力滿足標準要求(大於177 N).但測量工件表麵的磁場強度和在Au型標準試片L的磁痕顯示往往都達不到要求,為此建議對厚度大於6 mm的工件不要使用直流電磁軛探傷。ASME規範第V卷也*強調.“除了厚度小於等於6mm的材料之外,在相等的提升力條件下,對表麵缺陷的探測使用交流電磁軛優於直流和長久電磁軛 ”
     
     一般說來.特種設備的表麵和近表麵缺陷的危害程度較內部缺陷要大得多,所以對鍋爐、壓力容器的焊縫進行磁粉檢測,一般*好采用交流電磁扼。如LY318DC係列微型磁軛探傷儀(含交流、直流、交流直流兩用型),是利用磁軛對鐵磁性材料製成的工件進行磁化的輕便微型磁粉探傷設備,能對各種零件磁化,適用於油田、造船、內燃機配件、煤礦、機械、標準件、油泵油嘴、飛機製造、汽車另件、造橋、化工、鍋爐壓力容器、鐵路等行業產品,因鍛壓、淬火、焊接、疲勞等引起的表麵及近表麵缺陷,如鏈杆、曲軸、軸承、高強度螺栓、彈簧、鍛件、石化管件、閥門、葉片、齒輪、軋輥、錨鏈以及焊縫等幾何形狀複雜工件的探傷。但對幹薄壁(小於6 min)的壓力管道來說,利用直流電磁軛既可發現較深層的缺陷,又兼顧表麵及近表麵缺陷的檢測.彌補了交流電磁軛的不足,所以對於小於6 nmz的薄壁壓力管道應采用直流電磁軛。

網站地圖